其实,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学生所阅读的大部分作品里面往往有着生动的形象,而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的角色。引导学生与这些角色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换位,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问、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能在课本与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更好地帮助学生人情入境地学习课文,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在“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沟通中,以上这些策略的运用应根据课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在运用中不断反思,让这些策略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对学生的课本理解与情感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机地将课本的内容与熟知的生活、个体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自主建构。 2.在课本的“精妙处”聚焦情感 “精妙处”是指课文中最精彩的词句、语段,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在“精妙处”引导探究,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而且能深刻领会课本的人文内涵。课本是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积淀丰富情感、陶冶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凭借。“立足课本、用好课本”这也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但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不把功夫用在研读课本上,而是无限度开发,造成了“泛语文”的倾向。 3.优化阅读过程结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收集处理信息、发现问题和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借助有效的学习过程得以形成。然而,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习过程结构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到一些零星的知识,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不会触类旁通学习新的内容;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留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形成的需求,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过程结构,并有意识地在同类学习内容中加以回顾、巩固、迁移;也有的教师尽管知道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但是,他们的教学过程设计比较粗,跨度大,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细化教学步骤,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结构,导致学生只能说出文章的只言片语,至于对怎么一步步学习的过程却茫然不知[4]。 结论 总之,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所产生的情感信息接近和近似于作品情感信息的程度,但同时要保持清醒状态,使自己不被作品同化而弄得神魂颠倒。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时产生的是审美情感,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所激起的自然感情。 参考文献: [1]杨雪勤.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32-133. [2]洪淑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成功(教育),2013,08:101. [3]欧小敏.情感教育人格升华——简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渗透[J].学周刊,2013,36:186. [4]刘继亭.浅谈情感教育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116. |